SEARCH

崆峒山旅遊崆峒山旅遊攻略,崆峒山旅遊景點大全

隴東皮影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於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狀,不斷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出現了。北宋時,影戲演出已較為普遍。《都城紀勝》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quot;。宋仁宗慶曆年間,范仲淹鎮守慶陽,當時藝人以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甘肅大將董福祥曾把環縣皮影戲班帶到京城為慈禧慶賀壽誕。隴東皮影主要分佈於平涼、慶陽地區各縣,集中於陝、甘、寧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帶。它的人物造型,歸納起來有生、旦、凈、末、丑五個大類。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特點,誇張它的眉、眼、鼻、嘴和鬍鬚五個部分。從工藝上講,隴東皮影造型外輪廊以直線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圖案裝飾,著色對比強烈,頭部造型約有千餘種。由於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一般採用"五分臉",即側面表示法:一個眉、一隻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個臉。皮影的身段也用側面表示法。隴東皮影音樂深受陝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響,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樂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數班子以演唱隴東道情為主。隴東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講究,要求以小口齒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為佳,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在整個的製作工藝上,無論是選皮、刮皮、拓樣、針稿簇刻、著色、出汗、磚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馬虎。隴東皮影雕刻藝人世代相傳,雕刻刀法也非常講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簡、先內后外的順序雕刻。早期隴東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紋樣和色彩簡單概括,往後發展,皮影高一尺左右,著色以黑、紅、黃、綠為主。其整體造型是頭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全身頭、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絞連,身上的若干關節,根據動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縱,通過燈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種動作。清末,隴東皮影出現了帶有複雜圖案構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金鑾殿",稱之為"大片",尺寸為220-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隴東皮影在我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