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特区40年

△邓小平南巡抵达深圳 来源:人民网

1987年8月7日,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开工。1994年5月,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但是如今这些讲起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当年迈出第一步时,往往要下巨大决心。

熟悉深圳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一穷二白的深圳,在特区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会遭遇同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邓小平的指示则是:“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没有钱,但是有政策。允许外来资本,允许银行贷款,从各种渠道筹钱…当时,深南大道也是借贷了3000万才建设起来的。

深圳从隔壁的香港不仅引来了外资外商,也学习了很多理念。例如有个外商在深圳建一个楼,规划是建5层,第3层建好了,就开始卖,一路建,一路卖房子。“没见世面”的深圳人大为震惊:还能这样?钱能生钱,这就是市场经济。

△大亚湾核电站(资料图)

中广核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时,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当时,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需要约40亿美元。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简直是天文数字。因为197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仅仅只有1.67亿美元。

怎么办?

敢为天下先的深圳人,最终还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在许多人还在为姓资、姓社争论时,大亚湾核电站开创性的采用了 “借贷建设、售电还钱”的全新模式:与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双方投入股本金4亿美元,其余资金均向银行借贷。发电后,大部分电力输往香港,用收入的外汇电费按期偿还外债。

借钱买鸡,养鸡生蛋,卖蛋还钱,还有钱花。中广核的这种创举,打破我国重大项目由国家投资的思路,放在今天也算是“先行示范”的重要典范了。

02

钱的问题解决了,设备也引进来了,技术怎么办?当时,偌大的中国根本没有运营管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专业人才。

找最好的老师,学最好的技术,把核电技术带回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亚湾核电站先后将三批核电运行人员送到国外进行操纵员培训。

这批100多人的精英,后来被称为“黄金人”。因为这些人平均每人培训费约130万法郎,以当时汇率计算,约合近200万元人民币。如果折合成黄金,重量与一个成人的体重相当。

△1989年黄金人在法国培训 来源:人民网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这是在大亚湾核电站经常被提起的一句话。1990年之后,三批黄金人陆续考核合格,学成回国,给整个国家的核电事业,带回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运行经验、维修经验、管理经验,以及核安全文化,并且提前两年从法国人手中接过了核电站的运营重担。

从先行,到示范。这批黄金人早已成为我国核电行业的中坚力量,更重要的是,当年需要英国和法国为中国培养核电工程师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如今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40年前的“小学徒”,如今已经成为了“老师傅”。

△ 黄金人和师傅30年后再相聚来源:中新网

当然,“拿来主义”从来都不是深圳的目的。当年为了引进核电,从核心设备到电话、地砖,再到保护核电站筑堤用的石头,都是从法国进口的。例如钟是同步的子母钟,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车间看到时钟是一致的,这也是从法国进口的。

当时,大亚湾核电站的国产化率仅有1%。但就在几十年间,大亚湾核电站的外国专家人数从上千人减少到个位数。

从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起,中广核就非常重视核电国产化。从大亚湾国产化的1%,到岭澳一期的30%,再到岭澳二期的64%,再到目前 “华龙一号”的超过90%。以 中广核为代表的我国核电产业,已经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代表之一,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完成穹顶吊装 来源:新华社

而且,中国自主创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出口到海外。要知道,出口一座华龙一号核电站,相当于出口200架中型商业客机,能带动中国装备制造业5400多家企业走出去。

时势造英雄。如今回过头看,中广核能取得这些佳绩的背后,离不开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各级政府单位及兄弟单位的支持,同时也是一代代中广核人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干”出来的。

△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项目 (资料图)

30多年前,法国和英国共同来到大亚湾,为中国建设大亚湾核电站;30多年后,中广核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核电到互联网,从蛇口开山炮到大亚湾核电站,特区40年来的奇迹,哪有什么纯属偶然,它不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先行示范组成而来的吗?在这其中,哪一项不是由改革者的胆识与担当、拓荒者的拼搏和坚守换来的?

特区40,我们致敬时代,致敬城市,也更应该致敬这些奇迹的创造者们。

今日福利

你还知道哪些“神秘”的深圳企业?

圳长将抽取2名优秀同学

每人奖励开心麻花《乌龙山伯爵》

门票2张

有效期至11月25日20:00

地点:南山风华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