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179次列车脱轨事故,背后的原因探究

官方通报:3月30日11时40分,T179次(济南至广州)列车运行至京广线马田墟至栖凤渡站下行区区段时撞上塌方体,第二至六节车厢脱轨倾覆。事故造成1人死亡、4人重伤、123人轻伤。列车脱轨是因前方经行轨道发生小型塌方。

火车脱轨报道中,一个细节成为舆论焦点:当地村民李海平曾为此报警,但11分钟后,他眼看着火车撞上塌方体。

时间线是这样的:

11时29分他第一次打110报警,通话时长1分21秒,报告了老高亭司车站有滑坡体,将铁轨埋了,当地110报警中心接到报警后,转给了辖区派出所,高亭司镇派出所人员称该所确实接到过警情“永华村车站出现泥土塌方”,并将警情记录在册。该工作人员称,因为换班,不知道当时值班同事是否处理或上报。这个紧急信息接下来的去向成谜。派出所不清楚是否上报或处理,而永兴县应急管理局否认接到警方通知。

11时32分,李海平骑摩托到距塌方50米处的天桥,又两次拨打110,没有接通。

11时34分,电话接通,他让接警员立马联系车站,停车停电。

11时38分,衡阳车务段马田墟站信号员代恩宇收到广州调度所电话,对方要求他马上叫停T179次列车。

11时39分,代恩宇联系T179次列车,喊了很多次但无回应。

11时40分,事故发生,司机回了代恩宇一句,说“脱轨了,已经掉道了。”

目前,国家铁路局广州铁路监督管理局为组长单位,郴州市人民政府为副组长单位,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湖南省应急管理厅等为成员的事故调查组正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官方调查意见还未出台,但是民间舆论各种声音已经在发酵:

有批评铁路部门的,有批评派出所的,有反思铁路和地方排险联动机制的,还有专家提出应该重新考虑普通列车列车编组的。还有人在问事故之后如何追责,破坏交通设施罪、过失破坏交通设施罪;玩忽职守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等。

其实,从目前了解的事故经过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次报警后的警情去向,是否到达铁路部门;

广州调度所通知了司机,但是广州调度所是如何知道险情的?

这两个问题,指向了两个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铁路行车安全的焦点:

1、能否及时排查出险情?

2、铁路和地方联防和反馈机制是否存在漏洞?

铁路安全事故的防范,目前采用“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

人防方面,铁路部门一是依靠内部预警,比如巡线员发现塌方,通过内部系统上报,抢修后列车安全通过;二是对接外部预警,比如和地方警务系统融合,实时收到铁路范围内的险情,再激活内部安全机制。

但是,对于第二种险情预警方式,长期以来,铁路和相关地方缺乏有效协同。最为典型的问题就是,在110报警之外,铁路部门设置自己的应急举报电话,两家各行其是,渠道不统一。这不仅带来沟通和配合的障碍,一旦遇到险情,也很容易让民众无所适从。

本次事故的发生证明,这种接警系统要么会偶然失效,要么一直有缺陷。

“人防”有缺陷,那么依靠“技防”能否防得住?

滚石、行人、动物等异物侵入铁路限界,术语上称为铁路异物入侵,对异物入侵的检测,称为“铁路异物入侵检测”

“铁路异物入侵检测”具有突发性、无规律、不可预测等特点。铁路入侵检测问题成为各国铁路运输安全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铁路异物侵限的检测方法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检测方法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在国内,由于我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数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所以异物检测的方法主要以接触式的检测技术为主,多数线路的监测系统是由安全网构成的。

接触式检测可以粗略地判断是否有异物的侵入,但是无法判断异物的大小和位置。

非接触式的检测能检测到异物的位置和大小,尤其是基于视频监控技术的智能识别检测方法,能更为直观地显示出运动目标的相关位置、大小信息,以便于人眼的辨识与观察。

国外采用非接触式检测较多,但是国外的铁路里程远小于我国,而且沿线环境没我们国家复杂,比如韩国,日本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检测范围较小,一旦应用于我国的环境,技术和设备受环境干扰较大,安装复杂且成本较高,会出现误检率相对较高,可靠性低等缺点。

因此,在短期内,有效的技防措施仅能覆盖铁路重点路段和重点线路,不能依赖技防全方位覆盖我国线路线路的所有险情。

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技术手段没有突破进展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优化铁地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事前”的险情报告流程,坚持社会共治,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