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珞珈山的由來(普陀山洛迦山簡介)

許多人都知道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武漢大學坐落在珞珈山上。

每年春天,珞珈山上盛開的櫻花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

相信每個剛接觸「珞珈山」這個名字的人都會覺得它陌生而獨特。

其實珞珈山本來叫珞珈山、珞珈山、珞珈山,只是到了近代才改名。

那麼,他為什麼要改名?背後有什麼神秘的原因嗎?

「國立武漢大學」的校區如何選址

據史料記載,珞珈山曾被稱為「珞珈山」。

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縣誌》中記載「珞珈山在縣城東北二十里」。

明清時期,江夏縣屬武昌府。這裡的「湖畔」是東湖。

「洛卡」顯然是一個帶有佛教味道的名字。比如王公,阿洛伽摩羅,都是佛教里的神。

廬山位於東湖之濱。它由十幾個相連的山丘組成,山丘連綿不絕。

到了民國時期,珞珈山也被當地人根據諧音稱為珞珈山、珞珈山、珞珈山,這是中國常見的地方名稱。

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一些高官和大亨在這裡建造了一些山區別墅。

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將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改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法、理、工四個學院。

當時的校區位於五常市東場口,顯然很難滿足這個宏大的發展規劃。

因此,選擇一個面積大且開闊的新校區勢在必行。

當時的珞珈山地區是郊區,人煙稀少,以農田和荒山為主,成為「國立武漢大學」的校園選項之一。

在羅家山的田野調查報告中,他寫道:

「發現區內有珞珈山、獅子山、團山、廖家山、郭家山等地,但南部珞珈山略高,佔地約1000畝。」

這裡靠近市區,依山傍水,環境幽靜,風景優美。是學習和研究的理想地點。

湖北當局接到「國立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的申請后,認為:「今後只要依法辦理,不會有大的困難」,於是批准了申請,在珞珈山劃撥了大片土地。

當局非常重視這個規劃中的高水平機構,它也是按照專業規範的高標準建造的。

為此,成立了「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設備委員會。

地質學家李四光為委員長,林學家葉雅各為秘書;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對中國建築藝術頗有研究的建築師開爾斯(FHKales)先生,受邀負責校園總體布局和規劃設計;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繆恩釗先生,受邀擔任新校舍監造工程師。 聞一多提議改名「珞珈山」

聞一多先生也加入了學校領導班子。

聞一多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淇水縣(今習水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從小興趣廣泛,尤其是古典詩詞和美術。

十歲那年,他去了武昌,在湖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讀書。13歲以湖北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

他在清華待了十年,文學特長得到了充分發揮。曾任《清華周報》、《新華日報》主編,后成為清華文學社創始人之一。

而且他也不是那種「對窗外事視而不見,只讀聖賢書」的老派學者。反而對時事非常關注,對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前景憂心忡忡。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聞一多成為五四新文藝的先驅之一,作為清華學生代表赴上海出席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

1922年7月,他去美國留學。曾就讀於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紐約藝術學院,專攻高級美術。

1925年5月回國,出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

「國立武漢大學」籌建期間,引進優秀教師的工作也在進行。

聞一多,名校清華畢業,通曉文學、美術,貫通中西文化。他在家鄉湖北已經是文化名人了。

因此,他被熱情邀請參與創辦「國立武漢大學」,並擔任文學院院長。

聞一多十歲的時候在武昌蕪湖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讀書,對羅家山並不陌生。

作為學校的校長之一,他既欣賞珞珈山的風景,也不滿足於這個地名。

這片荒涼的土地,在長期受古典文學和美術影響的聞一多眼裡,是詩意的,是美好的。

最後,他提議把這個地方改名為「珞珈山」。

「羅」的原意是形容石頭堅硬。

例如,花環是古代用珍珠和玉石製成的裝飾品。珠羅指的是珍珠做成的花環。

這部小說和古代宮廷戲劇《顏夕宮》和《金枝葉宇》的故事中都有一個名叫魏的人物。

「賈」是古人的玉器,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穿的越多,身份越貴。

《詩風·君子白頭偕老》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白頭偕老,副夫六美。」

後來,「賈」也泛指精美華貴的裝飾品。

珞珈山一帶,怪石嶙峋,陡峭絕壁,東湖如玉,使這一帶風景如畫。

而且在建的「國立武漢大學」氣勢恢宏。源於清廷創辦的「自強派」,名聲大噪;規劃宏大,在教育界地位崇高。

聞一多的提議一出,大家都相當驚訝,一致同意。

從一個佛教地名,被民間演變成中國本土地名。多了一點關注,立馬變成了「高大上」這個富有詩意又古老的名字。

所以開始用「珞珈山」這個名字。

1932年3月,學校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那時,才華橫溢的聞一多還不到30歲。他的才華和奉獻贏得了大家的讚賞。

在國立武漢大學,聞一多更多地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其豐碩的成果讓著名學者郭沫若自嘆「不僅前無古人,甚至前無古人」。

可以說,聞一多先生給了武漢大學一個好名字,他自己也受益於這片精神的土地。

國立武漢大學也發展成為民國四大名校之一。

這個地方,這裡的人們,還有我們的學校,都在珞珈山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至今,武漢大學歷史博物館旁還有聞一多先生的塑像。

「珞珈」成為武漢大學的別稱

1949年武漢解放后,「國立武漢大學」更名為武漢大學。

也繼續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被世界權威期刊《科學》評選為「中國最傑出大學」之一。

廬山的富庶水土滋養了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湧現出一批優秀學生,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社會精英。

久而久之,「珞珈」成了武漢大學的別稱。

1998年,由陳作詞的武漢大學校歌,第一句是「東湖之濱,珞珈山上,這是我們親愛的學校」

武漢大學學生創辦的第一個IT社區取名為「珞珈網」。

師生調侃之餘,也謙遜地稱武漢大學為「珞珈山綜合職業技術培訓學院」。

武漢大學被東湖環繞,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它被珞珈山環繞,風景秀麗,花木繁茂。

武漢大學校園傳承了近百年的優秀歷史建築。中西合璧的宮廷式早期建築,古樸典雅,具有獨特的文化風格。

每年三月中旬,櫻花盛開,落花爛漫,鳥語花香,更有詩意。

這一切都是絢爛而珍貴的,「珞珈」二字相得益彰,韻味悠長。

也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奮進武漢2023#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