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淺談

中國古代做學問者「遊學」,高僧有「雲遊」,「游」在古代的意思並非旅遊,倒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在行進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扶危濟困,拯救蒼生。

看來,古代做學問者已經踐行了「格物致知」的真理,而現代教育卻在教室的圍欄里讓孩子們刻苦鑽研著前人寫在紙上的成果,並美其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應試」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關鍵詞,為了「應試」,中式教育強調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課本標準化,教師專業化,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強控制。

近來此種教育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詬病,無數的專家學者也都在呼籲一種體驗式教育模式的出現。

與一般的旅遊活動不同,研學旅行是一種學生集體活動,也是教育活動。毫無疑問,研學旅行是培養核心素養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與途徑。為什麼研學旅行會受到學生及其父母的特別歡迎?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而該過程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體驗性,二是群體性。

所謂體驗性,是說青少年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他們需要親身參加許多親近社會與自然的實踐活動,父母和老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成長,更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體驗。所謂群體性,是說青少年完成社會化離不開群體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師都無法代替夥伴的作用。所以,美國每年約有600萬青少年參加夏令營活動,學生最大的收穫是「交到了新朋友」。顯然,良好的研學旅行活動充分體現了體驗性和群體性,因而受到特別的歡迎。研學旅行承載著教育功能 。

在遊戲中學習,是我們一直以來渴望的被認為是最佳的學習方法。只是先前有一些因素制約了這樣的學習模式。而如今我們的教育現狀已經與解放初期與文革之後與改革開放初期大不相同了。

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全面加強中小學實踐教育的環境和條件。社會觀念在變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當今時代孩子們欠缺的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而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觀念在變化,廣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認識到,僅有書本知識的學習,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教育環境條件在變化,無論從教育系統還是社會系統看,支撐和保障中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條件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