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戈壁深處崛起軍事科技人才高地

在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組織的「紅劍」演習中,兩架殲-10C戰機滑出(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社發(楊軍 攝)

新華社蘭州10月27日電 李學勇、張汨汨、高玉嬌

名校畢業,意氣風發,是選擇大都市、名高校、一流研究所,還是選擇寂寞、荒涼的戈壁灘?碩士畢業的王偉超選擇了後者。這也意味著,他必須放棄一些人眼中的「精彩」。

短短几年,在戈壁深處的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王偉超已經成長為所在領域小有名氣的業務骨幹,並成為單位重點培養對象。他覺得,正是當年的「放棄」,讓自己收穫了真正的精彩人生。

在這片戈壁灘上,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看似「放棄」卻得到更多,成就「王偉超們」的不僅是激情與熱血。

近年來,隨著強軍事業的不斷推進,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踏上了大變革大發展的新征程。2013年2月2日,習近平主席來到這裡,參觀了部分裝備,親切接見了基地官兵和技術人員代表,要求大家認清肩負的職責使命,再接再厲,開拓進取,堅決完成以試驗和訓練為中心的各項任務。

「戈壁灘的2月還是天寒地坼,習主席的話卻讓大家心裡熱乎乎的。」基地高級工程師李鴻就是受到接見的技術人員代表之一,在她的回憶中,質變,彷彿也就此開始——就在第二年,基地開始了職能使命的大幅拓展:從輔助作戰訓練到常態化擔負戰備值班,從武器裝備性能試驗到綜合作戰效能評估……

任務的拓展,對人才建設提出了更加緊迫的需求。「高科技人才懷著抱負和夢想來到這裡,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營造幹事創業的最佳環境,讓他們無悔『放棄』,錨定『選擇』。」基地政委雷同東說,近年來,基地貫徹人才強軍戰略,持續提升人才建設質量效益,確保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在核心技術領域、新興前沿領域,一座令人矚目的軍事人才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在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的訓練場上,殲-10C戰機進行跨晝夜對抗訓練(2018年5月22日攝)。新華社發(楊軍 攝)

鑄魂

來到這裡,可能是因為激情;而紮根在此,卻一定是靠著信念。

「條件艱苦是客觀存在的,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來到這裡,也普遍有一個或長或短的『適應期』。」基地某部政委楊彬說。

「適應期」,也是塑形鑄魂的關鍵期。

王偉超來到基地的第一個月,就在部隊的組織下跑遍了戈壁灘上的各個「景點」——老一輩住的「地窩子」,打的「創業井」,象徵愛情也象徵忠誠與奮鬥的「夫妻樹」……

「看景點」之後,是「聽講座」。基地眾多紮根戈壁、建功創業的傳奇人物,輪流走上演講台,傾情講述自己的故事。

在講台上,王偉超第一次見到了李鴻——這位身姿嬌小的女將,當年放棄大都市的優越工作,主動申請來到基地,30多年後的今天,她已是航空武器試驗領域的領軍人物。

他也見到了李國友——這個皮膚粗糙的漢子當年作為靶場光測領域最早的一批博士,在偏僻的點號上帶領團隊戰天鬥地,硬是把一個機械、單調的工作干成了一個站在行業前沿的高技術崗位。

一個個精神圖騰,一個個形象名號,凝縮了基地60餘載光陰與熱血,成為一茬茬年輕人用之不竭的思想燃料。

而靈魂的鑄造,「猛火急攻」還不夠,更需持續「加溫」。為此,基地黨委持續開展「建強大基地、立起好樣子」特色教育活動,用身邊人、身邊事夯實思想根基,激發共鳴、淬火成型。

「說真的,之前選擇到這裡來,只是抱著『多摸摸裝備,給之後的學術道路積累點底子』的簡單想法。」王偉超說,「但了解了、融入了,才真正感悟到,人生境界可以有多麼廣闊,個人的青春融進祖國的山河會煥發出怎樣的光彩!」

「如果說我們是『釘子』,那這裡就有最強的『磁場』。」他說。

搭台

基地某部技術軍官王琦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某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入學之際,他卻將錄取通知書塞進了箱底,決心留在戈壁灘繼續工作。吸引他的,是某國家重點型號裝備的相關任務。

「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服務部隊、服務戰鬥力,而現在,我已經站在戰鬥力的前沿了。」王琦說,「作為軍事科技工作者,有生之年能參與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型號,是無上光榮。」

改革強軍大潮中,基地任務量井噴式增長,為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基地也在精心籌劃,為有志青年搭平台、划路徑、壓擔子。

王偉超來到部隊,經歷了幾次「上天入地」:先去無人區「蹲小點」,再進業務室參與課題攻關,之後到機關任參謀,再回業務室時,他已走上領導崗位了。

「基層點號磨鍊意志,業務室凸顯特長,機關全面統調提高站位。」王偉超所在站站長王發年解釋,「再回到業務室,就能獨當一面了。」

發展路徑的「最優規劃」促進了人才的加速成長。王發年當初從「新員」到技術室副主任用了6年,而王偉超2年就挑起了擔子。

如今,王偉超已收穫了與王發年一模一樣的黝黑皮膚,與當年那個白白凈凈的碩士生相比,變化更大的,是他眼神中透出的那份完全不同的沉穩和篤定。

解困

「戰友們在戈壁里苦幹,我們不能讓他們再苦熬。」——增強官兵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這是基地各級黨委一貫秉持的理念。

戈壁的大環境很難改變,但近年來基地的小環境不斷改善:營區修起了體育館、圖書館,有了寬敞明亮的公寓房、設施完善的學校和幼兒園,各個邊遠點號陸續通網通電,有的還加裝了空調、冰箱、凈水機……

在家屬就業、看病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面,基地始終貫徹面向基層、服務官兵的基本導向,扎紮實實為官兵辦實事解難題。

「環境美了,條件好了,『後院』穩了,『後路』通了,『後代』樂了,人心自然就安了。」楊彬由衷感嘆,「給高學歷幹部一縷陽光,他們就會還你滿園春色。」

王偉超最愛回味的場景就是2023年10月1日那天,一堆人圍在電視機前觀看大閱兵實況轉播——當鏡頭掃過裝備方陣與空中機群,座位上不時發出雀躍的歡呼:「這是我的型號!」「這是我的!」……歡呼過後,又是齊刷刷的熱淚盈眶。

在最艱苦的地方,干著最尖端的事業——王偉超覺得,這,就是最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