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什么是民俗文化旅游?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及研究

什么是民俗文化旅游?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及研究 2023-10-26

民俗是最具感召力的文化符号,是文化旅游最具有魅力而不可替代的灵魂部分,蕴藏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节庆、信仰、婚嫁、礼仪、工艺、建筑、歌舞、饮食、服装、语言等。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行为,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及历史文化底蕴。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民俗文化旅游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莫高较早简述了发展民俗旅游的民俗学路径。李慕寒是“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活动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来界定民俗旅游。陶思炎特别指出,民俗文化旅游“不是历史材料的简单搬用,更不是随意的点缀和凭空的臆造”。进入21世纪,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实行文化干预的可能性。刘晓春认为民俗文化旅游兴盛是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文化互动的结果,它是“‘本土化现代性’的一个表现,也是文化政治之暴力的一种表述”。陈勤建鲜明地指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一定要倡导真民俗而摒弃伪民俗。徐赣丽细致分析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表演化将生活原型碎片化的倾向,同时指出对日常生活影响的有限性。钟贤魏指出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资本共谋的现代文化消费,其商品化导致本真性的缺失,提出调和其内在张力的相关思考。2010年后,人们看待民俗文化旅游等文化实践渐趋理性,开始全面地思考进一步完善民俗文化旅游的路径。桂蓉等提出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多主体协作机制。张安民强调特色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参与和公众凝聚力的必要性。王丹提出传统文化传承与新文化及其(旅游)产业融入等特色小镇建设路径。宋颖认为民俗主义使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与创新,为特色小镇提供群体情感、认同凝聚等支撑。梁媛聚焦喀什老城,从经济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转变,呈现了手工艺民俗促进地方社会整合的历程。林敏霞等强调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文化再造在内容和策略上的差异性,文化再造包括文化的传承、借用、杂糅与创新等。

以上学界内对民俗文化旅游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价值论为基调对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强调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的差异性;

2、以民俗旅游中文化本真性为主线进行辨伪式讨论,颇具历史时代性。

3、基于功能论对村落、古镇、古城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村及其创新加以肯定,指出其对地方发展与社会凝聚的正向作用。

以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虽然提供了继续深化研究民俗文化公共实践的基础,但总体上仍有不足:

一方面研究对象仅限于民俗文化旅游而略显窄化; 另一方面所关注的民俗文化旅游的语境较为宽泛而缺乏了针对性。而我们民俗文化旅游除了以上理论上的研究发展,在实际发展中我国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在如今深化阶段,民俗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文化的保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保护意识还未觉醒,还有外来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给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不利影响,减弱了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的展现,失去了本真。同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破坏生态的现象,“野蛮”开发,品牌意识也相较薄弱。在未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应本着科学开发,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立足进行发展,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的“社会本位”保护意识觉醒,挖掘亮点,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以上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如何让民俗文化落地

标签: 文旅